钱的千年兴衰史

金菁
前 言 追求财富,人之常情。过去几十年来,“赚钱”成了中国人最共通和突出的价值观,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毋庸置疑,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历史上少有的富裕时代:无论从财富的绝对数量,还是受众的广泛性上都是如此。但是,今天也是人们对金钱和财富的普遍焦虑成为社会特质的时代。这种焦虑从何而来?在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今天,这个本应“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时代,为什么人们对金钱和财富的焦虑反而有增无减? 对我们凡夫俗子来说,身心的安定需要适度的物质基础,物质基础的牢固也需要一个合适的载体。过去几十年里,人人都在忙于挣钱,好像积累物质财富就等同于挣越来越多的钞票。而钞票和钱是一回事吗?我们无暇停下来思考,就物质层面而言,什么才是留得住的财富?记得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之初,很多人的理想就是当个“万元户”;而今天,中国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月收入5 000元,万元已经成了很多人的月工资水平。80年代,中国又出现了百万富翁,在当时的中国,拥有百万元可以过上顶级富豪的生活,但今天,连在北京五环内买套房子都遥不可及。现在在中国要想当个富翁,得以亿为单位计算身家。 在西方世界,百万富翁(millionaire)这个词是在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中出现的,那是1720年。第一个身价估值上亿的,是约翰·洛克菲勒(John D.Rockefeller,1839—1937),这已经是20世纪初的事,中间历经近200年。同样的数量级变化,在中国仅用了30多年。从衡量富翁财富的货币单位变化:万、百万到亿,我们不仅看到了个人财富的大幅度增加,也看到了货币价值的大幅度缩水。毫不奇怪,这一切犹如电影快进,加剧了大家对金钱所代表的物质财富的焦虑。这种焦虑无疑又进一步刺激了人们逐利的需求,极端的逐利压力转而又加剧了人们的焦虑。 如果我们换个方式:考虑一下如何才能将挣到手的钞票保值,可能会部分地缓解我们对挣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