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混改:理论、模式与路径

郑志刚
序 国企改革无疑是中国当下最重要的公司治理问题。作为长期关注公司治理理论和实务的观察者和研究者,国企自然是我和我的团队十分重要的研究对象,而国企改革则成为非常重要的研究场景。事实上,鉴于国有企业在国计民生中的历史地位和特殊作用,国企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甚至成为我国40年改革开放的缩影。 2013年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启动有其独特的现实背景。一方面,国企在20世纪90年代末改制带来的改革红利消失后陷入新的发展困境,很多国企成为“僵尸企业”或面临产能过剩所带来的效益下滑;另一方面,市场导向的经济转型进入新阶段后,公众对国资继续依靠垄断经营和高额补贴维持不公平竞争表示不满。从上述现实背景出发,新一轮国企改革以引入民资背景的战略投资者实现所有制的混合为典型特征,因而被形象地称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简称“国企混改”。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新一轮的国企混改理解为以往职工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改造所遵循的“资本社会化”逻辑的延续。然而,资本社会化的对象从职工到普通外部投资者,再到新一轮混改所强调的民资背景的战略投资者的事实表明,经过长期探索,国企改革的实践者开始意识到,解决国企的所有者缺位、经理人诚信责任模糊、预算软约束、多目标激励冲突和中国式内部人控制等痼疾,只有通过引入盈利动机明确和具有专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战略投资者,使所有者“上位”,才能使国企从根本上改善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从以前“管人管事管企业”转为“管资本”则有助于推动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所有制混合构架的最终形成。因此,我们欣喜地看到,经过40年的艰苦探索后,在国企改革问题上至少我们已经蹚出一条相对清晰的道路。如果能够继续沿着这一正确方向砥砺前行,不仅有望在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制度条件下使混改成为我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的的重要手段,而且包容和接纳民营资本、实现“竞争中性”的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