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类学家同行

张经纬
如何写好人类学书评 告别人类学书评人 我记得是2010年的11月22日,《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的一位编辑,在豆瓣网上给我发来“豆邮”。原来,他凭着一年前出版的《石器时代经济学》一书,顺藤摸瓜找到了我。他看中我的人类学背景,提到当时市面上人类学书籍出版的势头已经日趋显露,但是对于大众来说,人类学这一学科本身及其背后丰富的人文知识,仍稍显陌生。于是,打算请我定期为《阅读周刊》写一些评述人类学最近作品的通俗文章。 这个邀请,正中我的下怀。向公众推广人类学是我长期以来就有的想法。当时我刚与北大·培文书系定下合约,即将开始人类学入门级教材《远逝的天堂》《改变人类学》《人类学入门: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为期两年的翻译计划。此时的国内人类学界,每年已有一定数量作品出版,但始终没有专业的推荐渠道,让人类学爱好者和专业人士尽快知悉。所以,在译介新知之余,开拓另一条受众更广渠道的契机,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 这番诚挚的邀约,给我很大鼓舞。编辑随即推荐了当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最新推出的《娘家与婆家——华北农村妇女的生活空间和后台权力》一书,我后来完成的《闺女·媳妇·婆婆》(致敬了20世纪90年代末热播的上海市民题材连续剧《婆婆媳妇小姑》),便成为我“书评人”事业中的第一篇半命题作文,从此开启了我独特鬻文生涯的第一阶段。而本书(及姊妹篇《从考古发现中国》)同样得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九色鹿品牌的青睐,冥冥之中或许也是对许多年前这段缘分的一个回应。 掐指算来,我被贴上“书评人”这个标签已经过去近十年。作为一个不太勤奋的书评人,我只能交出一份不足百篇的成绩单(平均每年不足10篇),实属惨淡。幸运的是,与我先后结识并发展了深厚友谊的诸位编辑友人待我极为宽容,任我在人类学这条小径上自由漫行。但这种厚待并没有助长我的止步不前,反让我能将所有精力投入人类学这一主题。最终令我在这一片热爱的天地中,越走越宽,守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