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为何成群地来

王汎森
序 过去一二十年间,我应各种刊物之邀写过一些杂文,这些杂文并没有一贯的主题。但是再回过头去看这些文章时,觉得它们有一大部分与当代学术的发展及人文的氛围有关。所以我原来设想的书名是《人文学的危机》,但是编者们皆建议《天才为何成群地来》(Alfred L.Kroeber语),再三考虑之后,我只好从善如流了。 我要趁这个机会指出一些明显的错误,如《没有地图的旅程》原是格雷安·葛林(Graham Green)的书名(Journey without Maps),汤川秀树自传的书名是《旅人》。当年在撰写此文时,不知道为什么误将《没有地图的旅程》书名套成汤川的自传书名。 收在本书中不少文章是应蔡军剑兄之邀为《南方周末》所写的,在此要特别谢谢他催促我写作所花的工夫。但是人生何等神秘,我现在居然没有提笔再写这方面文字的动力了,回想起来,他当时还给我出过不少题目,譬如将“历史对于人生的益处”写成一个小册子;或是针对“风”写一本通俗小书,或是将某年某月某日要演讲的主题《从“风波”到“风气”——从历史角度看思想与社会的转折》写出来(我在演讲中谈有些思想出现时,往往是社会上感到震惊、不安的“风波”,但是逐渐地变成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风气”)。这类提议很多,我都因为懒散而未曾动笔,说不定等将来新的“动势”(momentum)再来时,我会把这些文债给偿了! 此外,我还要特别谢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徐思彦,如果不是她一再鼓励,我是不可能鼓起勇气将本书的各篇文章收在一起成书的。 人文学科的危机 ——关于高等教育“指标化运动”的思考 由于本书所收各篇每每以间接方式涉及当代高等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与境况,所以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就这个题目随意选择几点,表达一些看法。 一 “人文学科的危机”恐怕是本世纪最常出现的论题之一,每隔几十年或更短的时间就会有人提出这个口号或是编一本文集。近几十年来,人文危机的呼声似乎至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