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凤凰周刊 2015年第29期 习近平在美八日秘辛

香港凤凰周刊
【卷首语】 用智慧的方式建设智库 □ 周兼明 近日,大陆官方媒体《人民日报》发表文章,针对性地提出:“智库建设要治治虚浮症”。文章称自今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来,大陆的智库热持续升温,以致在一些学术会议或培训交流场合,“言必谈智库”,已出现重形式轻内容、重结果轻过程、重数量轻质量等诸多问题。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智库的研究成果获得领导认可更重要,对能否解决实际问题考虑不多。 确实如此。据去年《全球智库报告》统计,全球有近6700家智库,中国有429家,排名第二,是美国智库数量的四分之一左右;而大陆机构调查显示,中国智库已有2000多家。但中国智库的实力与数量显然不成正比,极少有被视为全球顶级的智库。美国《外交政策》曾发表过一份对全球13个地区政策话语中心的研究报告显示,悉尼、东京和吉隆坡才是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智库的话语中心,北京、上海均未上榜。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来有自。 智库在美国被媒体称为“第五种权力”,是储备和提供知识、理论、战略思想和解决方案的“仓库”,汇集着一流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头脑,故有一国“外脑”之美誉。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教授赵可金在《美国智库运作机制及其对中国智库的借鉴》一文里介绍智库的机构性质时表示,“在美国,智库一般指独立于政府和企业(甚至大学)之外、从事公共政策研究的非赢利性学术机构,隶属政府的研究机构和大学院系被排除在智库范畴之外,它们在性质上属于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之外的所谓‘第三部门’,在法律上属于独立社团法人,在功能上是社会公共议题的‘知识掮客’或者‘大脑’,专门为包括企业、政府和其他社会部门提供思路、对策和建议。”而英国智库,也是以“独立”为根本——在运营模式和财务管理上独立于政府财政,有自己的全职研究队伍,并且研究成果公开发表。智库的独立性质决定了其定位的多样性,或者是批评者,或者是建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