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选

郭丹
前言 一 我国古代散文的源头是先秦时期的文章。先秦散文,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历史散文,一是诸子散文。先秦散文奠定了我国古代散文的基础,对现代散文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历史散文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四千年的殷商时期。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是至今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散文片断,它本是当时人用来预测祸福吉凶的占卜辞,内容非常简短,少则几个字,多则百余字。它虽然简单,却具有开创性的重大意义,可以说是散文的胚芽。商、周铭文则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记载奴隶主贵族的功绩、讼断、征伐、赏赐等,篇幅已比较长,大都是散体文,少数有韵,风格庄重典正,缺乏文采。现存较为完整的历史散文应该首推《尚书》和《春秋》。《尚书》是朝廷的命令、文诰、誓词、训词等历史文件的汇编,以记言为主,其中也有一些记叙的篇章,如《金縢》、《顾命》等,记下了周成王在位期间的两件大事,即成王疑忌周公与康王即位之事。《尚书》年代久远,文辞古奥,所以“佶屈聱牙”颇不易懂。《春秋》本为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这里所说的《春秋》,相传是孔子据鲁国史书重新整理、编定的,以记事为主,它以鲁国十二个国君在位的次序编年纪事,记载了春秋时期242年间的历史,它的记事极为简短,语言精练严谨。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散文有了长足的进步,《国语》、《左传》、《战国策》是其代表。《国语》是分国纪事的历史散文,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历史。《国语》的记录者可能是各国史官,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史官汇编成书。《国语》以记言为主,但却比《尚书》详细生动得多。《左传》是一部以《春秋》为纲记述历史的著作,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左丘明。《左传》全书规模宏大,近二十万字,作者博采各国史书和民间流传的材料写成,其叙事状物、剪裁结构、刻画人物都达到很高的水平,是一部杰出的叙事散文著作。《战国策》也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成书时间比《国语》、《左传》要晚许多,最后由西汉后期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