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诗选

潘伯鹰 选注
导言 一 自来研究我国古典诗歌的学人,都习惯于以“汉魏”、“六朝”、“唐宋”等等朝代的名称分别那一时期的作品。这种名称虽然只是朝代的名称,但其涵义兼有某种特殊风格体制的意思。诚然,我们若是严格衡量,这种名称是用得不精确的。例如“唐宋”一词只是对“汉魏”“六朝”而言,才成为一个有统一意义的名词。若单就“唐”与“宋”而言,则唐宋之间,区别仍然很大。不仅如此,唐有“初”、“盛”、“晚”等等区别;宋有“西昆”、“西江”、“苏黄”、“北宋”、“南宋”等等区别。这是一个文学史上的问题。 一般说来,宋诗自元明以至清朝,有时被人提起,有时就被人忘却。在明朝,有些著名的宋人诗集竟然不曾被所谓“通人”看过。其最显著的例,如赵孟頫曾经写过一首黄庭坚的七古马诗,误以为是杜甫作。明朝的王穉登就说:“今日杜集中无此诗,可见是遗落了的!”如清朝袁枚批评王安石的诗完全搔不着痒处。这些事实都说明了宋诗至少被忽略的情况。清朝末期,宋诗渐渐有抬头的趋势。(清康煕及乾隆间,宋荦刻苏诗,王文诰注苏诗,纪昀批苏诗。那是苏诗特例,不等于宋诗抬头。)有一时坊间所刻韵本,选了押韵脚的例子都是苏诗。苏诗在那时已成为时尚了。接着有所谓“同光体”的名号出来,宋诗越发流行了。所谓“同光体”,大概是归为两大流派,一派是以晚唐(尤其是李商隐、温庭筠、李贺、杜荀鹤等)的辞藻色泽作表面,而以有托讽、有内容的单行健举的笔力驱遣这种辞藻,名之为“宋骨唐面”;一派是专从“江西派”入手,而参之以韩愈、卢仝、孟郊等的逋峭艰涩的音调,却在艰涩之中仍存回甘的风味或兀傲的神情。总而言之,近五十多年来,说是宋诗复盛的时期,不大会错的。这又是一个文学史上的问题。 我不想在此详细叙述以上的两个问题。这本小书是黄山谷诗选。我只想就宋诗中与黄山谷有关的一些地方,在此略谈,作为初学黄诗的读者引路之助。 为什么呢?因为山谷在宋诗中,是一个特出的大家。他的诗在当时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