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好故事精选集(套装共7册)

单孝虹 朱忠文 等
中华诚信故事 前言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华夏自古是礼仪之邦,历来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当炎黄诚信结盟,天下归一,华夏部族联盟日益强大,在我们炎黄子孙的血管里,自来流淌着“诚信”的血液!在商代青铜器铭文中,“信”是一个会意字,由“言”和“身”构成。我们远古先民在造这个字时赋予了它“以言立身”的隐含语义,而这正是后世思想家们把诚信当作一个人“立身行己,应事接物”的根本原则的渊源。从西周开始,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具有人伦关系,把这种人伦关系确定下来并运用到人们全部活动中去的规范就是“礼”;而把贯穿其中的精神加以提炼而成的思想叫做“仁”;在《国语·周语上》有“礼所以观忠、信、仁、义也……信所以守也”。此后,“信”不断发扬光大,成为儒家着重倡导的行为道德规范之一。孔子把“信”作为仁的重要表现,要求“做事而有信”、“谨而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孟子认为“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孟子·尽心下》),把自身确实具有善德称为“信”。墨子也极讲“诚信”:“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老子把“诚信”作为人生行为的重要准则,他说:“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六十三章》)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信,诚也。”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更是把“诚信”提到“五常之本,百行之源”的高度。诚信一直以来成为中国古代主流儒家思想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原则,成为中国人耳濡目染、代代相传的行为准则。 在现代语境中“诚信”即是诚实守信之意。所谓“诚实”,就是真实不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对自己,表里如一地注重道德修养;对他人,开诚布公,无所隐瞒。所谓“守信”,就是信守诺言,说话算数,讲信誉,重信用,履行自己应承担的义务。诚实和守信两者意思是相通的,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诚实是守信的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具体表现,不诚实很难做到守信,不守信也很难说是真正的诚实。“诚”,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