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我在这世上太孤独

弋舟
写在前面:以孤独之名 我在这世上太孤独,但孤独得 还不够 使这钟点真实地变神圣。 我在这世上太渺小,但渺小得 还不够 成为你面前的某个事物, 黑暗而轻灵。 我需要我自由的意志,希望它能伴随 那条通向行动的道路; 我希望在所有的时间请求疑问, 那儿有些东西在上升, 成为那些知情者之一, 否则孤单而独立。 我渴望映现出你最丰富的完美, 绝不因盲目或者太苍老 以致无法举起你沉重摇晃的影像。 我应该打开。 我不希望停留在所有欺骗和歪曲之地; 因为在那我会变得不忠诚,不真实。 在你之前,我渴望自己的良心 能够真实, 期盼描述我自己就像我曾长时间观摩的 一幅画,它靠近我, 像一个我学习和领会过的新词, 像那每天的水壶, 像我母亲的脸, 还像一只船,它带着我孤单地 穿越那致命的风暴。 ——题记:里尔克《我在这世上太孤独》 01 起初接受这个写作计划时,我一直拿不定主意。对于我国老龄化社会所面临的诸般问题,尽管早有耳闻,并且自己的家庭也有切身的体会,但严肃地以文字方式去触碰,却一直没有动过念头。首先,这个问题在我心里,隐隐地便可以感觉到其格外的芜杂和庞大,大到似乎难以靠一己之力去触摸;其次,这个问题所隐含的那种几乎不用说明的“悲剧性”气质,也令人内心不自觉地便予以了规避。这就像是死亡本身,尽管是我们永恒的困境,但谁都不愿主动地提前感受——就让它悬浮在我们头顶,只作为一个似乎与己无关的“伪命题”,一来二去,靠着这份规避的态度,仿佛就忘记了那种终极性的压迫。 最终促使我决定写这本书的动因,是一则在不经意中看到的新闻。 关于空巢老人的新闻,其实如今早已经满目皆是,翻开报纸,打开网络,时不时会有这样的消息闪过——老实说,充斥着的,大多都是些负面的消息。这些消息夹杂在铺天盖地的信息洪流中,几乎已经成为我们这个世界的常态,因为成了常态,所以多少便让人觉得麻木。人就是这样的奇怪,当某种常态时刻裹挟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