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革命:清末民初读书人的憧憬

赵妍杰
序 罗志田 赵妍杰的书即将出版,她给我以写序的荣幸,我甚乐为之。在我指导的北大学生中,只有两位是从本科就跟我念书的,赵妍杰是其中之一。那时她的学位论文就选了近代中国的家庭革命。此后她到宾州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读硕士,接受了常春藤大学的系统训练。拓宽了视野后,回到北大继续跟我念博士,学位论文仍是家庭革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却也艰难的题目,让她在后来投稿、申请项目的审查路上遇到不少磨难。 学位论文的选题,是一个长期困扰大学师生的问题。顾炎武提出的“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是我所知的最高标准。其次则如陈寅恪所说,“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进而“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但这样的标准,恐怕对现在的博士生导师也太高了。相对实用的,是陈垣教子的论文标准,即“最好因人所已知,告其所未知”。盖若“人人皆知,则无须再说;若人人不知,则又太偏僻太专门,人看之无味”。这可能是从顾炎武所说化出,不过大大降低了要求,且父爱所在,还稍带功利的考虑。 我自己教书时,是把这些前贤提出的可能选择都告诉学生(因为不世出的学人也许就在其中),同时建议他们不妨“现实”一点,取折中的标准。最简单的,是研究那些确实人人都想知、应知而未必知的人与事。这样容易被人接受,也有实际的贡献。稍难一些的,是处理那些人人都认为应该知道,或认为已经知道,而其实又未必知道,或不怎么知道,或知道得不清楚的内容。这类题目涉及的内容仿佛众皆认可,却需要厘正,可以对我们认识历史有实质的推进。 从前以为这样的选题虽不是最好的,却可能是较合适的。然而事实证明我对今日学界的了解不足,故教书不够“成熟”。因为不少后一类题目是别人以为已经“解决”的问题,无须继续探讨;或在历史上无足轻重,没有研究的价值。而刊物送外审,当然是送给本行的专家。行内的有些“定论”,就是他们构建出来的,故其很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