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雍:自性现象学研究(荣格精选集)

[瑞士] C.G.荣格
编委会 顾问 Murray Stein Thomas Kirsch John Beebe Paul Kugler Joe Cambray 主编 申荷永 副主编 杨韶刚 冯川 王浩威 高岚 主编助理 徐维东 张敏 陈侃 杨登乐 编委 成穷 吴和鸣 朱彩方 范红霞 李孟潮 蔡成后 导读 自性与尽心 “自性”,或称之为大写的自己(Self),以及有关的“自性化”(individuation)过程,属于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核心内容。有关论述,属于心理学之道的本质探索,可视为荣格对德尔菲神殿箴言“认识自己”的响应。 同时,在这部《伊雍:自性现象学研究》中,荣格也将神话、哲学、宗教和文化,比如基督教中的象征,以及诺斯替的传统等,融入对“自性”原型及其原型意象的分析与阐释。于是,看似理论性很强的著作,已是包含荣格分析心理学积极想象和扩充技术的运用。 荣格用这样一段话,作为《伊雍:自性现象学研究》的开始:“无意识心理学的研究使我面对着一些事实,这些事实要求我们构想一些新的概念。其中一个概念就是自性(Self)。我们这样来表述这个实体概念,意思并非是要取代早已被人们所熟知的自我(Ego)这个概念,而是以某种超越概念的形式把自我也包含在内。”于是,荣格所说的“自性”,属于其分析心理学原创性概念,与人们所熟知的“自我”(ego, 甚至是小写的self)不同,需要专业的定义与阐释。 荣格说:“我曾经建议把那些虽然在目前还无法被完全认识的全部人格称为自性。根据定义,自我附属于自性而且与自性有关,就像其整体的一部分。”荣格也曾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自性与自我的关系:自性如大海,自我则是大海里面的鱼。尽管在《荣格全集》中,荣格曾在不同的语境下,对自我和自性有不同的描述与阐释;但以上出自《伊雍:自性现象学研究》中的论述仍可作为重要参考。 在介绍“自我”与“自性”之后,荣格进而阐释“阴影”(shad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