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的先生:盟史零札(1939—1950)

张冠生
也许永远都回不到完全的历史现场,却不妨尽可能离它近一点。 代序 民主思想之写真 梁晓声 我认为,这本《从前的先生——盟史零札(1939——1950)》为中国民主同盟整理了一部“简史”。 虽言其“简”,在我看来,却很有分量。该书做的是去琐求精之事。这使我联想到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凡“简史”,大抵是精粹之史。 而凡史,一俟精粹,认识价值便大起来。 因为,若视域不够大,则不知该怎样来“简”。 只有以独到之眼从大视域的环睹过程来“简”,方能使最有价值的印象得以突显,才算“简”得精粹。 而凡精粹的,意义必然特殊。故在我看来,认识价值之大也就不言而喻。 我入民盟已二十余年了,关于我们民盟的史性书籍,看得也多了。 冠生此书与众不同。他不是以司空见惯的方法为我们民盟编了一部年表,亦非一般意义上的大事记,而是梳理出了一部中国民主同盟的思想简史。 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者以及主要人物的传记,至今差不多出齐了。在他们各自的传记中,与民盟的关系无一例外地是政治色彩强烈的一章。他们都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中国知识分子,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便都是热衷于政治的人。起初的他们,虽忧国忧民,却几乎都不认为唯有参与了政治的组织,跻身于政治的舞台,才能践行为国家为民众服务的使命。他们中,大多是准备无怨无悔地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于教育兴国、文化传承、改造乡村、扶助弱民的事业的。他们的思想后来统一在民盟这一政治组织之中的过程,正是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为国家之方向、民生之出路而上下求索的过程。他们每一个人头脑中当年产生出来的政治思想,必然是民盟这一中国知识分子集团的政治主张的部分体现。只有将他们所有人的政治思想形成的过程梳理清楚,才能梳理清楚民盟当年政治主张形成的过程。而若不能呈现这一过程,民盟的思想简史便无从谈起。 这一点,冠生做到了。不但做到了,而且呈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根有据。 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