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言图书馆

[英] 克莱尔·科克—斯塔基
导读 马克·吐温曾经深思熟虑过“预留遗言”这个想法。他觉得临终遗言应当是“在一息尚存之时,用充满睿智的话语华丽地把自己送达永恒的彼岸”。他同时也警告:“人在弥留之际,油尽灯枯,身体和大脑都变得不可靠了。”基于此,他建议遗言应该是事先筹谋、白纸黑字、亲友传阅、开诚谈论。 不幸的是,马克·吐温并没有践行自己的倡议。事实上,他给自己女儿的临终遗言不完整得令人泄气。这或许正应了那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老话。吐温躺在自己的临终床上和女儿克拉拉说,“再见了。”他握住女儿的手,开始吊人胃口地低语:“如果我们再相逢……”随后就睡着了。几小时之后,他便没有了呼吸。 世人都希望离开这个世界前能留下深邃的话语供后人瞻仰。然而可悲可叹的是,因为死神的到来总是蛮不讲理,这种概率的出现可谓千载难逢。但本书收录的临终遗言里有精彩故事、历史洞见、痛彻心扉的柔情以及精辟如珠的妙语。每一则临终遗言都引领我们穿越到某一特定的历史时刻,我们宛如化身为一缕缕光束围观在临终床侧。不同见证者在临终者的每一次吐词中都会演绎出不同的临终遗言版本。 当我们思考临终遗言时,毋庸讳言我们也在思索死亡这件事。在弗朗西斯·博瑞尔和F.L.卢卡斯合著的《死亡的艺术》(1930)一书的介绍中,他们断言:“死亡存在三种可能的形式:昏迷不醒、陷入谵妄状态(或者半清醒状态),或者全身心死亡。”死神降临时会有很多种形式,这一点也可以在所有的临终遗言中得到印证。有些人在遭遇死神时神志清醒,他们得以和围拢在身边的家人慢慢离别,发表得体又感人的遗言。其他人猝不及防地被死神带走,其中有些甚至是因谋杀而亡,他们的遗言也记录了这些瞬间。一些可怜的灵魂离开这个尘世时处于半清醒状态,他们的遗言不是完全任意的就是毫无意义的。 在一些人漫长的死亡过程中,有那么好多次别人以为这个遭受病痛的人就要熬出头了,而他竟然又不屈不挠地多活了几天。人们很容易设想这样一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