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佛教史

木星故事馆
一、教法之缘起 暂且搁置佛经里无数个世界的佛法流转,这里只讲讲当下世界的故事。按照佛教的称呼,我们这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娑婆世界里佛法的本次彰显,来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的艰苦修行。 古印度的早期宗教是婆罗门教,这种宗教的主要内容包括玄想、沉思和各种献祭仪式,并创立了以献祭活动为主题的创世论。在婆罗门教之中,已经存在一些印度文化基本理念的原型。例如,世界的本源乃是“梵”,由于认识不到人的本质与梵是同一的(无明),导致人永受轮回之苦,修行的终极目的就是揭开这种无明,达成与世界本源的合一(梵我一如)。 悉达多王子的时代,婆罗门教已逐渐向印度教演化,具体表现为不同神灵地位的变化,以及更复杂和深刻的哲学思考。在《弥勒奥义书》中,可以看到对“觉”(菩提)的追求,亦即摆脱了无明的状态,而这将演化为佛教修行可抵达的终极精神状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印度教数论派提出,心的本源——神我,和世界的本源——实体,二者相互独立。所谓自我,是实体演化出的世界与神我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幻觉,修行的目的就是使神我摆脱这种幻觉,回归纯粹而永恒的状态。印度教瑜伽派反对数论派仅靠形而上学知识就能解脱的观点,创立瑜伽术来进行修行,其中就包括坐禅。但与佛教不同的是,在达到禅定之后,瑜伽派试图更进一步达到一种叫做“三昧”的神秘状态,据说在三昧里,思想能够直接把握对象的形式,对象将以其本质向意识显现。 这些就是前人为悉达多王子留下的宗教思想资源。作为迦毗罗卫国的储君,悉达多王子早年学习各种典籍和技艺,十六岁时娶邻国的耶输陀罗公主为妃。尽管可以成为一位出色的君主,但目睹众生之苦,悉达多王子产生了修行以寻求终极解脱之道的想法。按照传统,生子之前不应当离家修行,二十九岁那年,悉达多和耶输陀罗的儿子罗睺罗出生,不久之后悉达多王子决心踏出那至关重要的一步。然而,父亲净饭王不同意他离家修行,妻子耶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