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收入

[英] 盖伊·斯坦丁
引言 至少从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在1516年完成《乌托邦》(Utopia)后,很多思想家就常常不经意地提起“基本收入”(basic income)的概念。所谓基本收入是指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拥有领取一笔固定金额的收入的权利。某些人认为这个概念极端厚颜无耻,并因此敬而远之;某些人把它看成笑话一则,认为它是会威胁到人类文明的空想,不过,他们也认为这个威胁极不可能发生;某些人将这个概念藏在内心深处,认为是痴心妄想;某些人虽一开始对这个概念怀抱热情,但随后日益消减。总之,世人对这个概念的想法与反应一直都相当两极化。 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终于有人成立一个国际网络来促进以这个议题为中心的辩论。在一小群西欧经济学家、哲学家与其他社会科学家的奔走下,基本收入欧洲网络(Basic Income European Network,简称BIEN)终于在1986年9月正式成立,并于比利时的新鲁汶(Louvain-la-Neuve)集会。这个集会地点极具象征意义——有史以来率先阐述“社会以公共财源来支应基本收入”愿景的《乌托邦》一书,最初就是在鲁汶(Louvain,即佛兰德语的Leuven)发表。我是这个网络的创始成员,它的名称也是我取的。BIEN除了代表这个网络的缩写名称,以法语来说,它也代表“好”(well),暗示我们相信基本收入将带来“幸福”(well-being)。 渐渐地,随着愈来愈多欧洲以外的人士加入,这个组织的名称似乎也到了该修改的时候了。2004年,BIEN中的“E”由原来的代表“European”,转为代表“Earth”(地球)。然而,直到这几年,无论是主流评论家、学术界人士或政治人物,都还是不怎么重视“应该将基本收入列为一种权利,对所有人发放”的理念。不过,这些圈子里有几个可敬的例外,包括法国前总理米歇尔·罗卡尔(Michel Rocard),以及诺贝尔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