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夜来客

冯骥才
自序 作品的生命 作家一定会关切作品的生命。写作时,作家把他生命的全部都倾注到作品里,思想、情感、欲望、想象、性格、创造力,还有生命的一段时间和一段时间的生命。真正的写作实际上是在完成一种生命的转移。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作品的生命。 植物死了,它的生命转化到种子里;诗人死了,他的生命便融入永恒的诗篇中。 那么他一定会不自觉和自觉地顺从生命的规律:竭力去追求作品的永生。 作品的生命实际上是从再版开始的。不管它新生时怎样热闹喧嚣。如果它不再版,没有下一代读者,它的生命便就此终结。究竟怎样才能获得作品生命的持久?这是一个难解之谜。但有一点已被文学史不断证实,即它一定与写作时浅薄的功利主义无缘。 文学史排斥各种功利。 还有很多构成作品持久性的元素被作家们一再强调,比如生活的良心,思想灵魂的深切,人性的发现,心灵的坦白,绝对个性的审美创造,语不惊人死不休,等等。每一部永生作品的原因都不相同,这也许正表明文学具有无限的潜力和希望,正表明有无数道路可以到达文学永生的天堂。 每一个真正的作家都用生命创造作品,并追求作品的持久。成功与否,已不重要;因为这本身既是生命的美好,也是文学的美好。 图片 上编 人间悲喜 木佛 先别问我叫什么,你慢慢就会知道。 也别问我身高多高,体重多少,结没结婚,会不会外语,有什么慢性病,爱吃什么,有没有房子,开什么牌子的车,干什么工作,一月拿多少钱,存款几位数……这你渐渐也全会知道。如果你问早了,到时候你会觉得自己的问题很可笑,没知识,屁也不懂。 现在,我只能告诉你,我看得见你,听得见你们说什么。什么?我是监视器?别胡猜了。我还能闻出各种气味呢,监视器能闻味儿吗?但是,我不会说话,我也不能动,没有任何主动权。我有点像植物人。 你一定奇怪,我既然不能说话,怎么对你说呢? 我用文字告诉你。 你明白了—现在我对你讲的不是语言,全是文字。 你一定觉得这有点荒诞,是荒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