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2020—2029):战疫增长模式

刘世锦 主编
本书编写人员 主编:刘世锦 协调人:刘培林 赵勇 其他作者(按照姓名拼音排序): 陈馨雪 陈泽昱 崔煜 郭徽 韩阳 黄俊勇 黄伟 姜淑佳 罗鹏程 彭双宇 石光 史益帆 王大伟 王路 王青 王文宾 王心珂 王子豪 王自然 吴卫 徐晓龙 许庆华 许伟 张颖 赵行健 郑子文 卓贤 宗韶晖 导言 “战疫增长模式”下的目标、政策与改革 刘世锦 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2019年,中国经济取得了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性成就,如经济总量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人均收入达到1万美元。进入2020年,中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脱贫、治理污染、防范重大风险三大攻坚战要如期收官。但在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下,一季度的大部分时间经济处于停摆状态,出现了6.8%的下滑,之后开始逐步恢复。本书是“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长期研究项目的第八辑。随着形势的改变,我们的研究人员也转入了疫情对经济冲击的研究,对2020年和以后的经济走势展开重新分析和评估。于是,我们决定将本书主题调整为“战疫增长模式”。本书在分析疫情对经济冲击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战疫增长模式”下如何评估和设定增长目标、短期和中长期应对政策要点,强调应通过实质性深化改革,立足于已有的结构性潜能,形成中国经济增长的“新风口”。 这次疫情冲击经济的若干特点 第一,这次经济大幅下滑,是由于一次意外的超级外部冲击,而非经济内部出了问题,如需求严重不足、杠杆率过高等。这是与以往金融或经济危机的明显不同之处。 经济恢复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疫情持续时间,二是生产能力受损程度。如果疫情持续时间不长,生产能力受损有限,疫情过后可出现V形反弹;如果疫情持续时间较长,或生产能力受损严重,反弹就不那么容易。除了尽快控制住疫情之外,尽可能减轻生产能力受损,保护生产力,是短期政策的重点。 第二,第二波冲击大概率大于且长于第一波冲击。二季度后,海外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