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梦忆(精)

苗怀明 译注
前言 提起《陶庵梦忆》这部书,不少读者脑海中浮现的想必是品茗、赏花、观剧、访古、宴饮这类奢华而不失优雅的场景,这种印象无疑是正确的,有书中的相关内容可证,但仅此对该书的理解还不够全面和深刻。作为明清时期小品文的经典之作,仅有这些显然是不够的,它还无法从众多的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 既然能成为传世经典,自有其特别之处,欣赏该书既要看其正面,更要看其背面,因为在繁华富丽的背后还隐藏着一段充满血泪的故事,而这也是那些仅将《陶庵梦忆》作为小资读物来欣赏的读者们格外需要留意的,不能错过。 首先从该书的作者说起。张岱(1597—1684年后),字宗子,号石公、陶庵、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一生著述颇丰,其中不少已佚失,今可见者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石匮书后集》《四书遇》《古今义烈传》《史阙》《快园道古》《夜航船》等。通过这些流传下来的著述可以看出,张岱其人并非散文家或文学家一词所能概括,其著述涉及经、史、子、集各部,所取得的文学及学术成就也是多方面的。 如果不是人生轨迹因改朝换代而发生戏剧性的改变,张岱很可能不会去写这本《陶庵梦忆》,自然也不会去写另一本同类性质的《西湖梦寻》,因为他的兴趣主要在史学,他更愿意撰写《石匮书》《石匮书后集》这样的史书。即便写了,也会是格调迥异的另外一种笔墨,这是可以断言的,正如他在《史阙》一书中所说的:“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因南渡后想见汴京旧事,故摹写不遗余力。若在汴京,未必作此。乃知繁华富贵,过去便堪入画,当年正不足观。”虽然谈的是张择端,其实说的也是他本人。 张岱出生在一个显赫、富贵的仕宦之家,从高祖到祖父,都是举业出身,其中曾祖张元汴还是隆庆五年(1571)的状元。父祖几代人的苦心经营为其营造了一个十分优越的生活环境,由此得以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他根本不需要为生计而奔波,别人辛苦一生所追求的富足和安康,他从一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