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说美国:一个不断变化的现代西方文明

许倬云
图片 图片 许倬云 著 许倬云说美国 一个不断变化的现代西方文明 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 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算我走过的路 许倬云1930年出生于江南世族大家,是生长在新旧两个世界之间的人物。他触摸到了旧文明系统的夕阳,也同时受到了西方式的知识训练。他在两种世界中一起成长,二者共同帮助他去观照和思考更辽阔的事物。在许知远看来,许倬云是一套密码,需要保存,需要不断书写。他的智慧,能帮助我们思考如此脆弱的文明应该如何呵护。 一、抗战经历影响了一辈子 许知远:您现在还会常想起哪段时光呢? 许倬云:回忆最多的是抗战期间。抗战期间的经历影响我一辈子,也影响我念书时选的方向以及我关心的事情。抗战期间是求死不得,求生不成。我又是残废,不能上学。七岁抗战开始,我那时候不能站起来,到十三岁才能真正拄着棍走路,别人都在逃难,我就跟着父母跑。我父亲是战地的文官,逃的时候他最后一个出来,打回去的时候他第一个进去。在抗战的前前后后,我们常常在乡下老百姓那里借个铺,庙里面借个地方住住,所以我的日子跟老百姓很接近。 我常在村子里面,老是被搁在人多的地方。我就看老百姓的生活:农夫怎么种田,七八岁小孩到地里抓虫子、拔苗、拔草诸如此类。我那一段时间,进进出出都在小村落的偏僻地方。有时日本人打得急了,我们就临时撤退,撤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所以我的心不是在家里,我的心一直念着那些人。 许知远:这段经历对您后来的历史写作有直接的影响吗? 许倬云:对,我的第一部英文著作是《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第二部英文著作是《汉代农业》,写怎么种田。我说,你们大学者大教授写了老半天书,饭怎么出来的也不知道。我就写汉代农业,那时是怎么种地的。后来,我兴趣最大的,自然也是老百姓的事。 许知远:您1970年来这里教书的时候,能非常清晰地感觉到美国的力量吗? 许倬云:没错,晚上半边天是红的,白天半边天是黑的。 许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