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史》探源

苗润博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基於文本批判的契丹早期史研究(編號:19CZS057)階段成果 緒言 元修《遼史》一百一十六卷,記載從耶律阿保機即契丹可汗位至遼朝滅亡(公元907—1125年)的歷史,兼及遼末耶律大石所建西遼,總約三十八萬字,始撰於順帝至正三年(1343)四月,成於次年三月,是有關契丹王朝歷史最基本、最權威的文獻。本書的核心工作即在於探索這部重要典籍的文本來源與生成過程。 在傳統的斷代史格局中,遼史研究素以資料匱乏著稱。有遼一代歷二百餘年,而現存相關資料充其量不足三百萬字:遼朝文獻傳世者寥若星鳳,且幾乎全屬釋典,難爲史家所用;石刻文獻除房山石經這類幢記塔銘數量稍多外,目前公佈的世俗碑碣未逾三百方,其中還包括數十種解讀率極低的契丹文墓誌;唐、五代、宋、夏、金、元、明、清、高麗、日本歷代文獻中的遼史資料,雖有一定發掘餘地,但多失之零散細碎,蒐羅爬梳殊爲不易,所得成果往往又只能是局部細節的補充。如此窘迫的狀況,使得元修《遼史》這部惟一具有遼朝官方文獻背景的大宗史籍,在遼史研究資料體系中居於無可撼動的統攝地位,同時也導致遼史研究者對於所謂“正史”的依賴程度遠遠超過了其他斷代。 單一的史料結構帶來了必須正視的現實問題:元修《遼史》獨自鑄成當今學界有關契丹王朝歷史的主體認知框架,也從根本上形塑了既往研究的主要學術取徑。研究者一方面批評《遼史》太過簡陋粗率,另一方面又常常在不自覺間將“《遼史》的記載”等同於“遼時的記載”,繼而循着書中的叙述脉絡去講述契丹的故事,試圖藉此“還原”出當時歷史的真相。這樣的學術取向在史料搜集、整理方面表現爲,訪舉世之遺文,補《遼史》之未備;在史實研究方面則表現爲,幾乎所有問題都要以《遼史》的記載作爲起點和骨架,繼而徵引各類文獻填充血肉,連綴成看似完整的歷史圖景。在此過程中,能否“補正《遼史》”也成爲衡量其他史料價值大小的首要標尺,似乎史料多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