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的悖论
[美]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M. Christensen) [美] 艾佛萨·奥热莫(Efosa Ojomo) [美] 凯伦·迪伦(Karen Dillon)
推荐序
人们常说,贫困是万恶之源。今天,我们可以骄傲地宣称,到2020年年底,中国就能消除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致力于解决的绝对贫困问题。但放眼世界,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很多国家与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在过去几十年里实际上还处于上升状态。为什么有些国家能够摸索到通向繁荣的道路,而另一些国家却长期在极度贫困的泥淖中苦苦挣扎?
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来读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新书《繁荣的悖论》,会得到特别的启示。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在现实世界中,有一个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我们称之为“未消费市场”,在这里面的人群,我们称之为“未消费人群”。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人没有消费需求,而是市场上的产品和服务太复杂、太贵,“未消费人群”买不起。市场开辟式创新就是要把原本复杂昂贵的产品与服务变得更实惠,让“未消费人群”买得起、用得上。简言之,这是能够为一个国家开辟出新市场的创新。它不仅能扩大产品和服务市场,还可以促进就业,拉动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社会和政治层面的进步,从而让国家走出贫困。
创新一词我们已经不陌生,但本书对我启发最大的是,创新被进一步细分成持续性创新、效率式创新与开辟式创新这三种形态。
一是持续式创新,指的是对市场上现有的解决方案的改进。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的创新都属于持续式创新。二是效率式创新,指的是用更少的资源办成更多的事。很多的科技新发明都属于这种创新。毋庸置疑,这两种创新都能为企业带来更大利润,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但这两种创新面向的一般都是现存的市场、现有的顾客,往往不能产生更多的就业机会,还会减少就业机会。
最重要的创新是开辟式创新。它指的是把原本复杂昂贵的产品变得更实惠,实现产品与服务的大众化,让更多人买得起,用得上的创新。作者认为在开辟式创新的实现过程中,数以百万计的人能够脱离贫困,开辟式创新不但能够开拓出新的需求,还能促进就业,拉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企业生产模式的改进和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