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女郎

密斯赵
消失中的玛丽安 朋友介绍我和玛丽安认识的时候是这么说的:“她也上豆瓣哦。” 这个介绍彻底惹毛了我,在他看来,上豆瓣似乎可以是对人群的一种分类方式。而以其作为分类方式的人,认为上豆瓣是一件有点特殊的事情,这一点让我难以接受。 他又接着说:“她跟你一样,比较文艺。可能你们会合得来。” 这更让我不爽。没有哪个文艺青年愿意和另一个文艺青年一样的,是不是。但不管怎样,由于她是同校同系的学姐,我还是同意了朋友的引荐,毕竟刚到纽约,多一个熟人,总没有坏处。周五的晚上,他们就一起来我的宿舍聊天。 学姐并不是姐姐,只是她大学一毕业,就申请了研究院,而我则工作了几年,比她还大了几岁。她介绍了自己的中文名字、和英文名字,但是通常以英文名字行走,叫玛丽安。玛丽安听说我曾经工作的行业是艺术管理,马上提起了学校隔壁教堂里徐冰的作品,侃侃而谈。 “你知道徐冰吗?嗯,我还蛮喜欢他的《天书》,《地书》就一般了。教堂里的凤凰你去看了吗?很震撼。还没去?很值得去!” 都是些基础的见解,我应和了几句。朋友比较纯朴,对当代艺术不熟悉,问她,她不屑,怎么能连徐冰都不认识。我说,朋友专注于早期中国,对活着的艺术家没有兴趣,大家都笑。后来她约了人出去喝酒,十点左右就离开了。 朋友看我们相谈甚欢,问我,是不是很聊得来。我说,这么做作,还是算了。 玛丽安比我早入学一年,研究领域也不同,本来不太有机会碰面,但我们却常能见到对方,因为我们两个都是系里Happy Hour的积极成员。我系不大,学生不多,因此氛围融洽,每月两次的Happy Hour,是系里的传统,前辈们买来酒和零食,大家一起在活动室聊聊学术、谈谈生活、喝喝小酒,颇为惬意。虽然系里的人口基本是中国人三分之一、“外国人”三分之二,但参加Happy Hour的中国人却是少数,毕竟大部分中国学生,都刚从中国来,还不太适应喝喝小酒的社交习惯。我和玛丽安常常见面,混成了熟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