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现代派诗选(套装共3卷)

[俄] 阿赫马托娃(Akhmatova)
上卷:象征派 前言 象征主义是1870—1910年间欧洲艺术中的一个流派,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诗歌中的现代主义流派之一。 象征主义源于法国。1886年9月18日,原籍希腊的法国诗人和批评家莫里亚斯在《费加罗报》上发表《象征主义宣言》,建议用“象征主义”一词来指称当时活跃在诗坛的一些前卫诗人和诗歌领域出现的一些新倾向,由此成为一个新的文学运动的命名者。其实,早在前一年,也就是1885年,莫里亚斯在阅读了魏尔伦、马拉美和自己旗下的一些诗人的作品后,就断言,“所谓的颓废派在自己的创作中探寻的首先是存在的理念和永恒之物的象征”。莫里亚斯将波德莱尔推为这场运动当之无愧的先驱,将魏尔伦、兰波、马拉美视为象征主义的代表诗人。莫里亚斯在宣言中写道:“象征主义诗歌作为‘教诲、阅读技巧、不真实的感受力和客观的描述’的敌人,它所探索的是:赋予思想一种敏感的形式,但这形式又并非是探索的目的,它既有助于表达思想,又从属于思想。同时,就思想而言,绝不能将它和与其外表雷同华丽长袍剥离开来。因为象征艺术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它从来不深入到思想观念的本质。因此,在这种艺术中,自然景色、人类的行为、所有具体的表象都不表现它们自身,这些富于感受力的表象要体现它们与初发的思想之间的秘密的亲缘关系。” 尽管仅仅五年后,也就是在1891年9月14日,同样是在《费加罗报》上,莫里亚斯又发表了一个宣言,宣告象征主义的结束,但估计他自己也始料未及,象征主义非但没有完结(即便在法国也是如此),而且迅速成为一种席卷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的文学运动,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除了法国,大概就数比利时、俄国、德国和奥地利了。 象征主义与颓废主义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时常被混为一谈。在法国,由于象征主义理论是颓废派推出的,因此颓废派与象征派之间并不存在鲜明的分野和美学对立,但在俄国情况却不是这样,在19世纪90年代,颓废派开始发表作品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