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集

(宋)苏轼 刘石 导读
导读 刘石 一 11世纪中期的北宋,经过建国后数十年的休养生息,内忧外患虽未曾稍歇,社会经济、文化却得到普遍发展。一代文化巨擘苏轼,就出现在这一时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眉山(今属四川)人。21岁时进士及第,并为主考官欧阳修所激赏。后又应直言极谏策问,入第三等,名噪京城。先后在凤翔(今属陕西)、杭州、徐州、湖州(今属浙江)、登州(今山东蓬莱)、颍州(今安徽阜阳)、扬州、定州(今属河北)等地任职,又数膺京官。因党争之故,先后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惠州、儋州(今属海南),卒于常州。 苏东坡一生历经坎坷,辛苦备尝,有《自题金山画像》自嘲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但不论出处穷达,始终有四不变:辅君治国、经世致用的抱负不变,怜恤生灵、为民造福的思想不变,襟怀坦荡、独立不阿的品节不变,乐观豁达、幽默风趣的心性不变。正是这四“不变”,使他的人格熠熠生辉。王国维《文学小言》六云:“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庄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足以表达后世学人对东坡人格的景仰之情。 苏东坡从生前直到今天,一直是中国人最喜爱的一位文人,除了人格的因素,也与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大成就密不可分。他是一个不世出的文艺通才,在文学艺术的多个领域都博学多能,允称巨擘。 他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流大家,其诗歌今存二千七百多首,风格多样,而以纵放透辟、曲折澜翻为基本特色,也就是清人赵翼所称许的:“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瓯北诗话》卷五)他也是中国散文史上的第一流大家,向与韩、柳、欧三家并称,又位居唐宋八大家之列。其散文有四千二百馀篇之多,用他《自评文》中的话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