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煮重庆(增订版·上册)

司马青衫
代序 莫再说重庆文化就是码头文化了,那是胡扯!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好多重庆人,一开口就是“我们重庆文化就是码头文化”,很多文章也这样胡说,搞得一些外地朋友跑来问我:“到底什么是码头文化?这真的就是重庆文化吗?” 依我看呀,那些说重庆文化就是码头文化的同学,自己压根儿就没有搞明白什么是码头文化,就把码头文化等同于重庆文化了,简直是胡说、胡扯加胡闹。 “水煮重庆”的系列图书与文章,就是要纠正这个大面积出现的歪理邪说,让读者朋友们从此真正清楚,我大重庆博大精深的区域文化到底是啥。 故兹以此文为序,以正视听。 众所周知,重庆有着丰富的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重庆文化是一个复合型多元文化体,鄙人从另外的角度,将重庆文化的主体归纳为四大子文化:开埠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和码头文化。这四大文化,构成重庆城市文化的四个侧面,这四个侧面,相互交织、影响,最后形成了重庆文化和重庆性格。 ◎ 开埠文化:国际范儿的塑造 开埠文化是个什么?简单说,就是国际范儿。 1891年3月1日,大清的重庆海关在朝天门糖帮公所挂牌营业。重庆正式成为中国第二十个、西南地区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城市。 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的外交官员纷至沓来,通远门下、金汤街旁,外国领事馆一个接一个开。外国企业也接踵而来,大量资金、人才、技术纷纷云集重庆——重庆成为西南最大的出口通道、最大的商业贸易口岸、最大的近代工业基地(三个最大,何其霸气),其地位,比现在的保税港什么的高太多了——国际范儿,就此亮了出来。 开埠二十年,就完全可以用“肥得流油”这个土豪得不得了的词,来形容二十世纪初叶的重庆。 1911年辛亥革命,重庆和成都两地先后建立了军政府。这两个军政府的钱包,那可大不一样:重庆的钱包沉甸甸,成都的钱包轻飘飘。 重庆的蜀军政府一成立,打开大清银行金库,200多万白花花的大洋,把蜀军政府那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