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

邰高娣
唐卡的发展历程 唐卡是流传于我国藏民族传统绘画艺术中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其名词根据藏文音译而来。“唐”在藏语中是“平坦、广阔的空间”之意,藏族人将草原等平坦、开阔之地就用“唐”来称呼,如甘肃甘南拉卜楞寺附近有名的桑科草原,藏族人就称其为“桑科唐”;“卡”指的是在空白处涂上色彩的意思。二者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指在平坦的空白处描绘上色彩。唐卡所绘的内容范围涉及很广,主要包括释迦牟尼、菩萨、护法神、佛经故事、历代名僧及仙女之类的人物形象,并辅以山水、花鸟、建筑等背景,另外还有藏医藏药、民俗故事等众多内容。 图片: 释迦牟尼传记 彩唐 高 86厘米 宽69厘米 西藏 勉萨派唐卡 罗布斯达 2010年 唐卡产生于何时?目前有关其起源有两种说法:第一,在五世达赖喇嘛所著的《释迦佛像·水晶宝镜》一书中记载法王松赞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绘制了一幅吉祥天母的女神像,于蔡巴万户长时期被果竹西活佛看到并将此幅女神像作为装藏的内容,放置到佛像里。这个故事中并无“唐卡”一词出现,对其材质、画法等更无记载,可视为唐卡产生的传说。第二,成书于公元 12世纪的藏文典籍《巴协》中在介绍 8世纪于西藏山南地区建立第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桑耶寺时,曾记载此次建造寺院:“总共有塑像七十九尊,经部续部传承画像十四部……大门三十六……大丝缎唐卡三。”至于此“唐卡”是否是如今我们所谓的“唐卡”,则还需要进一步考证,但至少可知,“唐卡”一词于 11世纪左右就已出现,其实物应该为绘于大丝缎之上的画作。现今我们可见的最类似唐卡的作品为公元 836年绘制、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敦煌藏经洞佛画《药师佛净土》。这件作品被斯坦因从敦煌藏经洞带回英国,不管从题材内容还是构图形式、色彩运用都与今天的唐卡颇为相似。除此之外,因从古至今绘制唐卡的画工大多为僧人,而参与绘制这幅佛画的画工中就有一位名为白央的藏族僧人,由此可见,这幅作品可说是藏族唐卡艺术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