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美] 查尔斯·蒂利(Charles Tilly)
献给我在世的兄弟姐妹及其一生所爱: 里奇、伊丽莎白、卡罗琳、雷吉、史蒂夫和伊丽莎白——理由无须多言 《为什么?》的理由(代译序) 翻译完这本书,本来只准备写两段文字作为译后记。但出版社以我曾受教于作者查尔斯·蒂利为理由,敦促我写一篇长一点的文字。我只是未出师门的学徒而已,本不敢在老师面前造次。但我研读蒂利的作品数年,倒也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国内学术界和关心抗争政治的读者对“蒂利”这个名字已不陌生,若能写出一般读者不熟悉的蒂利,也许九泉之下的老师会原谅我的造次吧。 既然这本书以“为什么?”为题,下面的文字主要讲述《为什么?》的“为什么”,也就是我将这本书引入国内的理由。我依葫芦画瓢,将理由分为四种:故事、惯例、准则和技术性说明。首先以故事形式讲述翻译这本书的个人原因,希望至少能引起非专业读者的兴趣。惯例与社会关系密切相关,读者每日都会见到或用到,一笑即可。准则旨在让不明真相的读者对蒂利肃然起敬,希望成功。技术性说明部分硬且长,非专业读者可以略过;其目的在于梳理蒂利半个世纪的学术轨迹和思想演变,并将《为什么?》置于蒂利的整体学术框架中分析。最后是致谢部分。 故 事 我对自己和“蒂利”这个名字的初次接触记忆犹新。我出国前是经济学专业,从未选修过任何社会学课程。因为自小喜爱历史和政治,在2003年出国读书时同时申请了经济学和社会学两个学科,并由于对当时在国内风靡一时的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兴趣而放弃经济学全奖,到北卡罗来纳大学读社会学(到了美国才知道福山是政治学家)。我在武汉大学读经济学硕士时主要从事中国城市化研究,刚到美国时仍计划以此为方向,经常在图书馆的开架书库上随意浏览。一天下午,我在城市化主题的书架上偶然发现,整整一排书的作者都是查尔斯·蒂利(蒂利在城市化领域做过大量研究),吃惊不小,不知此人是何方神圣。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蒂利。 第二个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