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十六天:白崇禧将军与二二八

白先勇 廖彦博
代序 关键十六天 白先勇 我是一九五二年从香港到台湾来的,离开二二八事件不过五年,当时我十五岁,在建国中学读书。我念中学以至上大学的年份里,常常遇到老一辈的台湾本省人士对我这样说: 当时要不是你父亲到台湾来,台湾人更不得了啦! 他们指的是一九四七年台湾发生二二八事件后,蒋介石特派父亲以国防部长的身份到台湾宣慰,处理“二二八”善后问题。父亲在关键的十六天中,从三月十七日到四月二日,救了不少台籍人士的性命。当时台湾人对父亲一直铭感于心。那些台湾父老对我提起这件事的时候,都压低了声音,似乎余悸犹存,“二二八”,在戒严时代,还是一大禁忌,不能随便谈论的。 一九四七年在台湾发生的二二八事件,不仅是台湾史上,亦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一个大悲剧。一八九四至一八九五年,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台湾人民是这场第一次中日战争的最大受害者。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中日八年战争,中国人民丧失三千万生命,亦是最大的受害者。而这同一民族、同是被日本军国主义迫害的两地人民,在二二八事件中竟然互相残杀起来,留下巨大的创伤和难以弥补的裂痕。 二二八事件发生的复杂原因,许多学者专家从各种不同角度作过详尽分析,但从二战后全盘历史的发展看来,“二二八”恐怕并非偶然,类似冲突,难以避免。二战日本投降来得突然,接收工作,国民政府措手不及,东北、华北平津一带、华东京沪地区,是接收计划重中之重,一流军队人才都遣派前往。台湾在当时接收计划中,重要性排名后段,来接收的军队以及人员当然也属二三流了。事后证明,国民政府接收东北、平津、京沪一一失败,这也是国民政府失去大陆的主因之一。台湾经过五十年日本殖民,情况更加复杂。台湾接收,未能顺利,爆发“二二八”,并不意外。而事件发生的时间点,亦正是国共内战的尖锐时刻,中国大陆从东北到华北,遍地烽火。蒋介石正忙于调动胡宗南部攻打延安,那是国民政府当时全力以赴的首要目标,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