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英国:人类进程的折叠简史

张志雄
图片 图片 “走读全球”系列缘起 2003年至2005年之间,我曾发表了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埃及、印度、韩国、土耳其和尼泊尔等域外国家的游记,接着将大部分文章结集成《游走在时空边缘:我的环球文化之旅》出版,共印了1万多册,很快就卖完了。2014年,我尝试在微信上连载,仍然较受欢迎,读者把我自己保留的几十本也买走了。 2010年,我游兴再起,再度海外深度游。先是去了美国两次,写了上下卷的《来去美国》。美国,很多人都去过,可我希望写出自己的特色—主要是两个—国家公园和博物馆,尤其是后者,是我20多年来的研究重点。 虽然目前中国人已经意识到各类博物馆的重要性,但还是不够重视,总以为去博物馆就是看看古董,不如逛街那么有趣。殊不知博物馆有多种,它们是我们了解一个国家历史、风俗、文化和今天最方便的法门。我们中国人从学校起就不重视博物馆,没有培养起对它们的热爱。至于博物馆最主要的门类艺术品,现在说起艺术品动辄就是投资,很少考虑它们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来去美国》谈到了中国艺术品在美国的一些故事。我们现在讲述中国在海外的艺术品,往往过于偏重对“国宝”流失的愤懑和回归的兴奋,可对它们的价值谈得较少。比如,圆明园的那些生肖头像回来固然是好事,可它们究竟价值几何让人生疑。所以,我们要知道那些中国艺术品的真正价值所在,要多去了解多去看看。 我们知道国与国之间的差距不仅是GDP的数据,还有许多文明的指标,其中一个最直观的指标是博物馆。我们只要走进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就可以知道美国文化创新的源头,因为它包容了各个文明的精华。以我熟悉的中国书画为例,大都会博物馆的藏品完全可以作为一部出色的中国书画史,而华裔艺术史家方闻先生也确实成功地实践了。方闻的著作有中译本,大家看看就会知道我所言不虚。 而中国最好的博物馆,也就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及上海博物馆吧,无论它们的藏品是多么的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