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山:伏击

徐贵祥
第一章 一 我知道你会来找我,我已经在这里等你很多年了。那本刚刚出版的《穿插》,不仅让你们这些年轻人感到震惊,就连我们这些死去多年的人也很不平静。遥远的往事,就像天上的白云,从历史的深处飘来,点燃了我的记忆之光……那些隐藏在岁月沟壑里的真相,还有谁比我更清楚呢? 好了,书归正传。我们还是先回到五十年前的那个“西训团”,因为故事的主要人物都是从那里出发的。 “西训团”位于葱茏山的北麓,原先是军阀的一座兵营,面积有三百多亩,依山傍水,房屋多掩映在绿树丛中。从外面看,看不出什么,里面却是别有洞天,有一座占地七十多亩的堰塞湖,湖畔点缀假山、小桥和亭台,风景非常秀丽。后来这个军阀挂起了青天白日旗帜,蒋委员长派来一个指导团,在这里办起了“西峰军官训练团”,简称“西训团”,是一个半军校性质的教学机构,也可以看成是中央军和地方军杂交的产物。它的任务有两个,一是培养在职军官,特别是在历次征战中的有功军官,晋升之前进入“西训团”镀金;二是招收有高小以上学历的青年学生,培养初级军官。那座不大的堰塞湖稍加修整,岸边建了几个小亭子,取名“三民湖”。总团部和一分团在西峰山南麓,二、三分团在西峰山西侧。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一个秋天,我从长洲第一国立中学初中毕业,是继续求学还是谋取一份差事养家糊口,家里争议很大,我的二妈,也是我的生母主张我接管家里的那爿小店,而我的另外两个母亲——需要说明的是,这两个母亲不是我父亲的姨太太,而是我父亲生前好友的妻子——大妈主张我留在长洲城当一个警察,三妈则主张我到省城继续读书,我本人也很想继续求学。三个母亲商量的结果,还是尊重了我本人的意愿。 我的舅舅在送我前往省城的路上,看到了葱茏山国军“西训团”招生的消息,灵机一动,跟我商量,反正是求学,干脆报考“西训团”,既可以接着读书,还可以节省费用,毕业了就是军官。那年我才十七岁,对于未来还没有明确的方向,觉得当个军官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