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苏莱曼不见了

艾克拜尔·米吉提 著 何平 主编
走向“文学共同体”的多民族中国当代文学 何平 “文学共同体书系·中国当代多民族经典作家文库”(第一辑)收入当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彝族阿云嘎、莫·哈斯巴根、艾克拜尔·米吉提、阿拉提·阿斯木、扎西达娃、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吉狄马加、次仁罗布、万玛才旦等小说家和诗人的经典作品,他们的写作差不多代表了这五个民族当下文学的最高成就。事实上,这些小说家和诗人不仅是各自民族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最为杰出、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即使放在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史亦不可忽视。 通常情况下,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彝族的族裔身份,使得这些小说家和诗人往往被归于“少数民族文学”的视野框架内。不过需要注意到,基于当下中国文学生态场域的特质和属性,这些作家更应该在中国当代“多民族文学”之“多”之丰富性的论述框架中进行考察。毋庸讳言,受全球化和民族融合等时代因素的影响,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世界文化的同质化愈发明晰,而多民族的民族性之“多”难免逐渐丧失;但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各民族依旧在相当程度上内蕴着独特自足的民族性,包括相对应的民族文化传统。在此前提下,我们需要思考:在今天的中国当代文学语境,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彝族等及其他民族文学是否已被充分认知与理解?怎样才能更为深入、准确地辨识文学的民族性? 不管文学史编撰者在编撰过程中如何强调写作的客观性,文学史必然葆有编撰者自身独特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立场,这当然会关乎多民族文学的论述。诸多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时常暴露出这样的局限:相关作家只有以汉语进行写作,或是他们的母语作品被不断翻译成汉语文本,他们才具有进入中国当代文学史框架范畴的可能性。事实上,如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朝鲜族、彝族等民族都有着各自的语言文字和久远的文化和文学传统,至今依然表现出语言和文学的双向建构。当然,要求所有中国当代文学史编撰者都能够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