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正义

杨子强
序一 近年来,我国法院在“智慧司法”建设上的成就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与此同时,“互联网+”环境下审判方式的应势而变,给诉讼法理论带来了新的挑战。在科技迅猛发展带来审判方式深刻变革的当下,司法实践迫切需要理论创新的有效供给。杨子强博士在本书中紧密围绕民事诉讼言词原则的理论与实践,尝试以文本的、历史的、制度的多种方式搭建起言词原则研究的基础体系,为构筑权利保障周全、现实适应力强的现代化言词审理模式而蓄力。这对丰富和发展民事诉讼理论,建构符合互联网发展趋势的民事诉讼程序具有意义。本书体现了作者立足时代、关注本土的实践思维与价值关怀,可读性较强。本书还有一些比较鲜明的特点: 本书立足于讲清楚言词原则的“真”。作为民事诉讼基本原则,言词审理常常被认为是司法常态。但从实践看,庭审中双方当事人各说各话、双方律师念稿子,上诉审“径行裁判”比率高等言词审理“空洞化”现象其实屡见不鲜。本书抽样选取了数百份民事判决书,通过对当事人和证人出庭情况、言词证据的数量分布、不同种类证据的采信情况等内容进行细致分析,形成了支撑言词立法空心化、言词审理形式化、言词证据书面化等结论的有力论据,还原了言词原则在民事诉讼运行中的真实状况。 本书立足于讲清楚言词原则的“广”。言词原则是部分西方国家司法改革中具有先驱性的制度变革亮点,其言词主导、书面主导、言词复兴、言词收缩、言词与书面协同的历史形态变化能够较为深刻地反映制度变迁背后的诉讼文化乃至社会土壤的变革。与此同时,证据制度、审前程序、非讼程序等问题都与言词审理存在较强的理论联系。本书注重将历史维度的纵深与制度维度的交叉相结合,体现了言词原则研究的广阔视野。 本书立足于讲清楚言词原则的“深”。言词原则与程序正义的追求、诉讼模式的发展、诉讼效率的提升等重要诉讼理论议题都有紧密关系。本书从理论上揭示了言词原则在信息交换能力、情绪表达程度、当事人的程序存在感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