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关键词(修订版)

汪民安
修订版前言 十年前我们出版了《文化研究关键词》的第一版。显而易见,这个关键词并不全面——当然,没有一本关键词是全面的——但我们的目标是尽量地勾勒出此时此刻的理论处境。实际上,这样的目标在书一出版之后就变得过时了:世界在剧变,而对这个世界进行解释和捕捉的理论也在快速地更迭。我们这本书大概体现了20世纪60年代到2000年前后的理论潮流。显然,最近十多年来的理论趋势在这本书中没有得到表述。因此,我们决定增补一些新词来完善它(实际上,这不可能是绝对的完善)。这个关键词已经印刷了两次,现在,我们在第三次重印的时候,决定增补三十多个新词(这本书已经太厚了,我们不可能进行更大规模的补充)。这些新的关键词基本上都是最近十多年开始引发关注的。我们按照自己的判断,将它们从众多流行的理论概念中选择出来。显然,做出这样的选择,一方面是基于它们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基于我们自己对它们的意义判断——有些概念非常重要,但并不一定广为人知;反过来,有些概念非常流行,但其实它贫乏而空洞。这些词的命运寄生在它们的发明者身上,和发明者的命运一样浮沉:有个时段非常流行,但很快就会过眼云烟;有时候长期默默无闻,但在另一个时刻,会被各种各样的机缘莫名其妙地唤醒。 大体上来说,在法国以后结构主义为名聚集在一起的福柯、德勒兹、德里达和拉康引发了20世纪后半期剧烈的理论地震(与之相呼应的还包括德国的海德格尔、本雅明、阿多诺和哈贝马斯)。而今天的理论潮流则是他们的震后余波。一批新近的理论家消化了上一代人的概念,它们结合今天的现实对这些概念进行创造性的解读,并以此建立自己所特有的理论框架。理论总是在批判中创造性地重构出来的。这也是理论的自然进展法则:总是要摆脱前人的思想框架,总是要发明一套新的纠正和解释理论。这一新的理论也意味着是用陌生而崭新的目光来看待既定的历史和现实。德勒兹谈论福柯和尼采的关系时说,尼采射出了一支箭,福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