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朝廷“大洗牌”:汉文帝入继大统前后的政治博弈

孙家洲
引言 波谲云诡的政局 中国古代的皇帝,在位之时,都以“真龙天子”自居,而后人给他们的历史评价,真是林林总总。有“圣君”“明君”“雄主”,也有“昏君”“暴主”,其实,更多的大概还是“庸主”。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是见仁见智,很难做出定论。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侧面存在,皇帝更是如此。自古以来就有“盖棺论定”的说法,这里本来就涉及评价人物的难度问题,但是,还有更重要的一个侧面,那就是,“盖棺”之后,依然无法做出历史的定评。譬如说,秦始皇的身前身后,对他的评价一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明代的“异端思想家”李贽,在评价诸多历史人物时,大多以居高临下之势任意褒贬,但是,涉及对秦始皇的评价,他却尽收狂傲之气,以“是圣是魔,未可轻议”来表达他的审慎。其实,这种审慎的背后,潜藏着的是一种敬畏——对评价历史人物之难的敬畏。 唐朝诗人许浑《途经秦始皇墓》一诗,广为人知、发人深省。诗曰:“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全唐诗》卷五三八)这首咏史诗,以对比的方法,表达了对两位知名的皇帝的抑扬评价。诗人对强势残暴的秦始皇表达的是愤恨与不屑,而对低调谦和的汉文帝则充满了敬重与怀念。我之所以把这首诗引用在这里,不仅因为与这本小书的内容直接相关,而且因为它触动了我所关注的一个问题——评价历史人物,与其重视由官方主持兴建的雄伟壮观的陵墓,不如重视历代口耳相传的民间舆论。不排斥各个时代的民间舆论在形成和传播的过程中也有官方因素的影响存在,但是,民间舆论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往往存在一种“自我净化”机制——可以流传后世的东西,要符合“人性”与“人之常情”的检验,依靠政治威势强制推行的某些说法,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淡化和淘汰。 “公道自在人心”与“历史是无情的”,在这个节点上,是相互契合的。 公元前179年,西汉的都城长安,陷入了一场血腥的宫廷军事政变。在这场政变的过程中…
作品载入中,请稍候 ...
扫码下载客户端
手机/Pad随时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