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录(精)

杨浩 译注
前言 《近思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简言之,《近思录》是由南宋著名学者朱熹和吕祖谦合编,分类选辑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四人语录而成的一部代表理学思想的著作。《近思录》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学者们看作是宋明理学的入门著作。 一 南宋淳熙二年(1175),吕祖谦从浙江到福建与朱熹会晤,两人在寒泉精舍一同阅读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合称“北宋四子”)的著作,在阅读的过程中,感觉到四子的著作思想深邃、内容广大,为了便于后学把握要义,于是两人一起从四子的著作中精选出622条,分为14卷,辑成《近思录》。“近思”二字取自《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初稿形成之后,二人又多次讨论,才最终定稿。朱熹、吕祖谦分别作有序跋推荐此书。 由此可见,《近思录》的编者是代表南宋儒学精神的朱熹、吕祖谦两位大儒,选编的对象则是北宋理学最具建树的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的著作与语录,因此《近思录》一书集中体现了朱、吕眼中的周、张、二程著作与思想的精华。我们先来初步了解一下本书作者与编者。先看四位选编对象: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历任南安军司理参军、虔州通判等。晚年辞官,家于庐山莲花峰下,门前有溪,名濂溪,学者又称为濂溪先生。南宋嘉定时赐谥元公。淳祐元年(1241)封汝南伯,从祀孔子庙庭。敦颐博学,善谈名理,精于《易》理,为宋代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皆从之学。著有《太极图说》《通书》,后人将其著作汇编为《周元公集》。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历任祁州司法参军,授云岩县令,迁崇文院校书郎等。辞官归家后,讲学于关中,为关学学派宗师。世称横渠先生。南宋嘉定时赐谥明公,淳祐元年(1241)封郿伯,从祀孔子庙。张载学古力行,尝与程颢、程颐兄弟切磋道学之要,相互影响。其学以《易》为宗,以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