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极亚洲中的唐朝

[加] 王贞平
谨以此书纪念崔瑞德教授 (Denis Crispin Twitchett,1925—2006) 中译本序 今日的国际社会是个多极世界,这大概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是,二十几年前,当笔者取得博士学位时,世界似乎正在向单极发展。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东欧国家、俄罗斯乃至中国都先后开始了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改革。一时间,许多西方领袖、学者认为,以私有制、市场为主导,以多党制为特色的西方政治、经济制度,已大获全胜。以至日裔美国学者佛朗西斯·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1992)一书中声称,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已成为世界各国效仿的楷模,历史的发展将就此终结。 笔者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构思一部综合讨论唐代对外关系史的著作。用何种理论框架、观念解释这段历史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一种选择是借鉴福山这类学者的西方政治学说,从单极(古代中国)的视角观察亚洲国际关系的历史。实际上,当时的一些东西方学者,早已在研究中采用了类似的方法,以朝贡/册封体制解读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他们在搜集、梳理、解读史料,描述中国古代外交关系运作,论述外交思想的特征、对外政策的实施,构建理论体系方面做了许多可贵的先行研究。但他们的视野受到中国原始资料的限制,较少注意外国君主接触中国的动机、方法;所提出的“朝贡体制论”带有“中国中心论”的色彩,认为外国统治者亲自或遣使来访是对中国宗主国地位的承认。 但是,笔者在做博士论文研究时就已经注意到,汉唐时期的中日关系虽然以朝贡/册封的形式进行,实质却不是“君主—外臣”的政治从属关系。笔者在研读日文原始资料时逐步认识到:日本历代朝廷不过是利用“朝贡”这一官方交往渠道,借鉴、吸收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加以改造后为己所用;同时努力构建“日本中心论”的政治理念,并试图在与朝鲜半岛政权(高句丽、百济、新罗)以及位于今东北三省的渤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