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2020年11月号

范昀 陆扬 刘志侠 等
图片 |编辑部札记| 冰壶与黑雁 郁喆隽 某一年冬奥会的时候,迷上了看冰壶比赛的转播。一位运动员(主将)要在冰面上,以一定的速度将一个大约二十公斤重的冰壶推出去。另两位运动员(刷冰员)则要在冰壶滑行的过程中,不断在它前方用冰刷摩擦冰面,刷出极小的冰粒,有冰粒的地方阻力会更小一些。这样冰壶就微微调整方向,走出一个很小的曲度,从而抵达四十五米之外的圆心位置,或者撞开对方停留在那里的冰壶。这是一项看似波澜不惊,其实充满玄机的刺激比赛。 后来某一刻猛然觉悟,冰壶比赛像极了一些父母的育儿方式:父母就是运动员,孩子则是那只冰壶。父母尽其可能创造出一条完美路线,避开途中的各种障碍,让孩子直达目标。而对孩子而言,那条路线一定是摩擦力最小的。这种“冰壶育儿法”的弱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些孩子们终其一生只是一只硬邦邦的冰壶,他们依靠着父母的最初推力和冰刷制造出来的最小摩擦路径,一路向前滑行,直到动能耗尽才停下来。他们静静地躺着,等待着另一些不可预料的撞击,来再次改变其位置和速度。冰壶从没有自己的动力。 一些学者已经意识到了父母过于“卖力”的副作用:“父母们正在不遗余力,为他们的孩子拔除生活中可能碰到的钉子。然而,来自父母的过度关注,只会导致一个结果,就是孩子们变得更脆弱。”(卢金诺夫、海特《娇惯的心灵》) 而在自然界存在一种截然相反的育儿方式。著名的英国野生动物研究者大卫·爱登堡(DavidAttenborough)在纪录片《生命故事》(Life Story,2014)中介绍过一种叫作白颊黑雁的动物。为了避免捕食者的偷袭,它们将自己的蛋产在几百米高的悬崖上。雏鸟从蛋中孵出后,立刻就面对一个严峻挑战。由于悬崖上缺乏水源,雏鸟需要从悬崖上纵身一跃跳到谷底,然后和父母一起去喝水。雏鸟的翅膀没有长成,还是一团毛茸茸的东西。它们跳崖的时候几乎是在做自由落体运动,差不多完全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地心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