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派工作

[日] 见城彻 [日] 藤田晋
前言 “三十岁以后对我影响最大的人,大概就要数见城先生了。” 和见城社长一道坐新干线去了山形县的东北艺术工科大学(我任该校顾问)后,我在独自返回途中突然生出这个想法来。 二十多岁时,我初入社会,冒冒失失地开始工作,一直有件事如鲠在喉——我不知该如何与“凡庸”和“泛泛”相处。在组织里丧失个性、为了不被社会排斥而变得保守、表面化的应酬越来越多……我隐约明白,作为企业人,要想在企业社会中生存下去,这些自然发生的负面情况是不可避免的,但要我若无其事地以这种状态走自己的人生路,我做不到。所以我一直很迷茫,不知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 在这些疑问的困扰下,是见城社长第一次让我清楚地认识到什么重要,什么没用。 我和见城社长的初次畅谈,是在2005年春天的一次聚餐上,当时席间还有作家五木宽之先生。那年我三十一岁,正计划将互联网事业的重心从广告代理移向媒体(Ameba网站),但我不知道互联网媒体的内容该是什么样子的,看不见前路,一直在拼命寻找答案。我想彻底弄清楚,既有媒体与互联网媒体存在哪些异同。 后来,通过与幻冬舍的业务合作,以及双方合资创建Amebabooks新社等项目,我从见城社长那里认识到了互联网内容的应有形式——它是具有普遍性的。当然,由互联网这一形式所决定的特性必然存在,但人们希望通过电视和出版物看到的东西,与希望通过互联网看到的东西,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此外我还明白了,相较于既有的媒体,在动一动鼠标就能随处畅游的互联网世界里,人们对凡庸的东西更是看都不会看上一眼。 而且,我当时还在着手创建以二十世纪日本式经营为参考的公司。我开始重视团队内部的和谐和睦,致力于福利保障,打算转舵变向,把Cyber Agent发展成为留得住人的公司。当时正值终身雇佣、年功序列等制度崩溃,奉行成果主义的冷漠无情的公司越来越多。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我反而选择了一条与时代浪潮背道而驰的路。 在互联网这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