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中国社会

[美] 韩书瑞 [美] 罗友枝
序言 本书是由我们为《剑桥中国史》清初卷合写的一章《十八世纪的中国社会》发展而来的。起初我们担心,由于对这一世纪广泛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是否会有足够的二手材料来写这一章,但我们很快就意识到,我们已有了非常充分的材料来写一本书。 我们还意识到,以现在通行的学术观点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对中等和较高程度的美国学生、研究其他学科和时段的中国学者以及欧洲、印度和日本的历史学者都可能有用。有关这一课题的相关文献一直没有被梳理过,因而也就不能被无法阅读中文和日文的人所用。此外,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概述通常不会有很多篇幅涉及被确定为近代开端以前的时段,而这一开端一般是以1840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为起点的。专家们或许会发现本书的一些解释与定论不同,而本书的读者也不限于专攻清史的专家。 18世纪在中国近代早期是最有活力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新建立的清朝(1644—1911年)统治者试图控制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势头,而这一势头曾因改朝换代被打断。满族军队巩固了对亚洲腹地边疆地区的控制,建立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与征服扩张同步进行的是国内向边疆地区的移民,这造成了主要民族与少数民族间长久的冲突,并要求采取新的措施以实现统一。 当中国已成为新兴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时,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的历程中成为一种新的因素。商业化、城市化以及社会和物质流动的加强有助于松动原有固定的社会地位,并使社会分层更加多元化,这是为了获得财富、功名和其他精英阶层标志而激烈竞争的结果。受过良好教育的文人官员吸收了明王朝(1368—1644年)所创造的知识成就,他们为中国近代的各门学术奠定了基础。商人们则以地区间的商业网络以及他们自己的城市文化,把整个帝国连接在一起。 西方对中国18世纪的看法首先出现在一些欧洲人的报告中,这些欧洲人是住在北京宫廷中的传教士以及生活在帝国各地的商人。他们此时对已开始在英国出现的工业革命仍茫然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