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选

胡云翼 选注
前言 一 词是唐朝兴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它的兴起跟音乐的发展密切地结合着,和乐府诗的性质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前人探讨词的起源往往溯源于古代的乐府。从形式上看,南朝乐府里某些长短句的歌辞,如萧衍、萧统、沈约写的《江南弄》十四首,一律都是七言和三言相杂的定句、定字;隋朝杨广、王胄写的《纪辽东》四首,更接近词的形式格律。但是我们认为,词之所以成为一种新兴的文体,还是有它自己发生、发展的一条历史线索,和乐府诗混同起来讲,不能说明问题。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说: 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今则繁声淫奏,殆不可数。 这里所谓“曲子”就是指隋、唐时期流行的西域音乐——燕乐(即宴乐),那是代表西北民族刚健风格的新音乐,和中国原有的清乐有所不同。这两种体系和性质不同的音乐配合着不同的歌辞形式。曲子词主要是用来配合燕乐的。词,是这种新兴的曲子词的简称。 曲子词首先盛行于民间。根据敦煌词的有关资料,证明无名氏的《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是盛唐时期或者还早于盛唐时期的作品,而且是道地的民间词。这绝不能是孤立的现象,如果不是当时的民间词十分兴旺,那么当时比较偏僻的敦煌地区会有盛唐词的抄本保存下来便成为不可思议的奇迹。 至于文人的词作,相传以李白《菩萨蛮》《忆秦娥》为最早。黄昇《花庵词选》称为“百代词曲之祖”。但是后世有些词论家疑为伪作。从词发展的因果关系来看,丝毫找不出这两首号称李白的词对盛唐、中唐文人有何影响。中唐文人所熟悉的长短句词调一般是比《菩萨蛮》《忆秦娥》更为简短的小令,如《长相思》《调笑》《渔父》等。其语言风格都具有民间气息。十分明显,这时候民间词已经广泛流行着,引起了爱好民歌的文人的兴趣。白居易、刘禹锡他们“依《忆江南》曲拍为句”,便是有意识地模仿民间的曲子词。据《尊前集》所载,白居易词二十六首、刘禹锡词三十八首,还有韦应物、张志和、王建等文人的作品。这种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