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六万年:基因中的人类历史

张振 李辉 审订
插图 图片 幸存的物种, 不是最强大的, 也不是最聪明的, 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 ——达尔文 再版序 小时候,我对自然界的一切奥秘都非常着迷:宇宙从何处开始、地球为何拥有生命、花儿何以争艳、生灵因何演化、人类如何起源……这些问题吸引着我不断探求,最终幸运地走进了科学的殿堂。在我们年幼的时候,每个小孩都会有很“崇高”的理想,都说想做工程师、宇航员、科学家……那个时候,我也曾经天真地认为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我的理想是做一个植物学家,研究各种植物是如何演化的,这可能源于我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这个理想一直坚持到了我就读本科,并且让我对进化学有着不改的特殊兴趣。因着这一份特殊的兴趣,我参加了师兄组织的云南资源调查小组,然后又“不小心”进入了金力教授的人类进化实验室,走进了精彩纷呈的人类学研究的殿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迷眼。一晃已近20年了,这些年里,我跑遍了东亚的千山万水,去采集各种部落的基因样本,其中艰辛和乐趣,真是不可胜言。今天看到张振老师这本《人类六万年》中那么多有趣的故事,尤为感同身受。我经历的、探索的、发现的,在我脑海里再次生动起来,和那些国外同行的故事连接在一起,形成了美妙的交响。 这本书,当然不是给我这样的业内人士看的。这是如此好的一本科普作品,它使用的是深入浅出的语言,配上的是精美独到、信息量丰富的图片,呈现的却是最复杂深奥的人类基因组中记录的人类进化的知识。我相信,大众可以特别流畅地阅读这部书,并且得到这个领域内的前沿知识。 用基因组信息解读人类进化的科普介绍,在国内是那么稀缺而可贵。这是令我感到非常惭愧的,本来作为业内人士应该做一些宣传本专业知识的科普工作,但是一方面因为工作繁忙,一方面因为没有张老师那种文采,竟一无所呈。也可能是因为宣传不够,我们的研究竟然遭受了大量的误会,对“分子人类学”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的人都来质疑我们的研究结果。因为很多人把“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