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起源

[英] 查尔斯·达尔文
第一章:家养状态下的变异 变异的原因 如果将有着悠久历史的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的同一变种或亚变种的个体进行比较,最能引起我们注意的一点就是: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间的个体差异,要远远大于自然状态下的任何物种或者变种间的个体差异。经过人类在极不相同的气候等条件下的培育,形形色色的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都发生了变异。对此加以思索后,我们必然会得出结论:家养生物的生存条件与亲种在自然状态下的生存条件十分不同,由此才产生了巨大的变异。奈特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过多的养料和食物造成了家养生物的变异,这样的说法也不无道理。有一点很明显,只有在新的生存条件下,并且生长了数个世代,生物才能发生巨大的变异;而且一旦生物体制开始变异,一般就能够在往后的若干世代继续变异下去。一种可以变异的生物,在经过培育产生变异后又停止变异的例子,目前尚无文献记载。最古老的栽培植物至今还在持续不断地产生新的变种,例如小麦;最古老的家养动物,至今仍能迅速地改进或者发生变异。 在长期研究这个问题之后,我认为生存条件会起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作用于整体生物机制或者某些部分;另一种是间接作用于生物的生殖系统。对于直接作用,如魏斯曼教授近来提出的,以及我以前在《家养状态下的变异》一书里提到的,它有两个方面的因素:生物本身的性质和外部条件的性质。而内部因素比外部因素更重要,因为在不一样的外部条件下,有时能发生相似的变异;在相同的外部条件下,有时却会产生不一样的变异。对于产生变异的后代来说,这些外部条件的变异效果或是一定的,或是不定的。如果是数代生长在某个相同的外部条件下,一切后代或者几乎一切后代都以相同的方式发生变异,那么就是一定变异。然而,对于一定变异的变化范围,我们很难定论,有些细微变异却是毋庸置疑的:例如食物充足与否引起的生物体大小的变异;食物性质导致的生物体肤色的变异;气候变化引起的生物体皮毛厚薄程度的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