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利格曼自传

[美] 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Seligman)
献给 献给我的父亲阿德里安·塞利格曼(Adrian Seligman) 和我的母亲艾琳·布朗·塞利格曼(Irene Brown Seligman) 插图 图片: Photo courtesy of Mandy Seligman. 推荐序 希望开创“人类第二个轴心时代”的心理学巨匠 彭凯平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 我是一个积极心理学的“皈依者”,在2008年之前,我是不相信积极心理学的。 20世纪70~80年代,心理学领域掀起了一场认知革命。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是对人类非理性的认知误区的研究,诞生了两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理查德·H.泰勒(Richard H. Thaler)。我的博士生导师理查德·E.尼斯贝特(Richard E. Nisbett)教授,也是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在这样的心理学大潮的影响下,我一直相信,帮助人类提高自己的理性和认知能力才是心理学应该追求的主流方向,所以我的主要研究兴趣一直是人类的高级认知,例如因果关系、虚假相关、价值观与行为不一致性、违背逻辑的“辩证思维”,以及文化对这些认知过程的影响等。 2008年,应清华大学的邀请,我回国主持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的复建工作。一个很深切的感受,就是中国社会的发展迅速,相较于我出国时的1988年,人们的生活水平在20年内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我也发现,我们面临的心理挑战有增无减,社会普遍存在一些急躁、烦恼、焦虑、担忧的情绪,我们一直在追求粗放的更大、更好、更高档次、更有面子的路上义无反顾,却没有用心去体会自己内心的感受——那些精细的情感、流动的美以及大自然和人类社会遗留给我们的宁静与平和。在这样一种无比冲动的文化氛围下,焦虑症、抑郁症、躁狂症、自我封闭症等心理问题出现的概率逐年升高,并且越来越蔓延到更年轻一代的身上。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