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与命运

[苏联] 瓦·格罗斯曼
世界的命运、历史的劫难、国家的愤怒、斗争的荣辱无法改变那些真正的人。无论等待他们的是劳动的荣光还是孤独、绝望和贫穷,是劳改营还是死刑,他们仍然像人一样地生,像人一样去死,而那些已经死去的也死得不失人格。他们悲惨的、永恒的、人性的胜利正在于此,他们以此战胜这世界上过去和将来的,已经来临和即将逝去的,宏伟而非人的一切。 ——瓦西里·格罗斯曼 译者序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严永兴 一 今天,当一个新世纪来临之际,回首二十世纪,人们不禁赞叹:那是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世纪。但是,不能忘记,二十世纪亦是灾魔肆虐、战火频仍的世纪。 半个多世纪前一场惨绝人寰的法西斯战争,以史无前例的规模,令全世界生灵涂炭,社稷丘墟。但经受巨大创伤和苦难的世界各国人民,不屈不挠,奋起抗击,经历上千个日日夜夜的浴血奋战,终于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史学家们为我们记录了这一功彪青史、名垂千古的不朽业绩,文学家们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可歌可泣、英勇无畏的动人故事。 一如十九世纪拿破仑的一场侵俄战争,使托尔斯泰日后创作出不朽名著《战争与和平》,二十世纪的一场卫国战争,亦使托尔斯泰的后人们在反法西斯战争这片混合着爱与恨、血与泪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战争题材作品,引起千万读者心灵上的强烈震颤和共鸣,亦造就了苏联战争文学的辉煌。 二战后苏联战争文学的辉煌,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这场长达1481天、牺牲2700万人的战争,给苏联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心灵创伤。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痛,英勇战斗、为国捐躯的业绩,同仇敌忾战胜法西斯的胜利喜悦,苏联每个家庭都曾经历过,都给他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原野犹应厌膏血,风云长遣动心魂”。一部优秀之作足以打开他们的心扉,引起强烈的共鸣。 对作家们来说,四年的战争,残酷血腥而富悲壮正义,征战乱离更添酣歌芳菲,这为他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战争使人置身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