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的本质

[加] 丹尼尔·韦格纳(Daniel Wegner) [加] 库尔特·格雷(Kurt Gray)
推荐序 从人心的本质领略理论之美 心理学和大理论时代失之交臂了吗 审美并非客观之事,无论是错彩镂金还是初发芙蓉,这终究不是事实判断,本不应有高下之别。穷人多幻想锦衣玉食、琉瓦金砖的穷奢极欲,富人多追求食之寡味、衣之初制、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唐肥宋瘦,美无定论。那为何蔡元培会说“以美育替宗教”,而木心又言“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呢?我向导师、著名心理学家彭凯平教授求教,今后社会人工智能若一统江湖,人将何为?他说审美在,则人在。我做了个研究,发现人们在面临人工智能的威胁时,普遍认为平常看似重要的记忆、计算以及视、听、味、嗅都不重要了,而审美、创造力、道德这些品质会变得重要。用《人心的本质》里的话来说,人的能动性变得不重要了。 面前这本《人心的本质》探讨的并不是审美,但它向我们展示了心理学少有的理论之美。心理学本来是有理论的,虽然盲人摸象,但是盲人还是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和理念的。我在清华大学教过两年心理学史,很可惜,心理学的历史很短。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有句名言:“心理学有长久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这句话在他那个年代是在感叹前半句,即心理学思想丰富;而如今再读,我却觉得后半句更加令人痛心,因为心理学史似乎终结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短短几十年间,似乎心理学界人才辈出、学派林立,理论千姿百态,故事波谲云诡。但任何一部心理学史写到20世纪后几十年时,都开始变得囫囵,因为思想和素材已然匮乏,大理论的时代过去了。你可以说是因为学科成熟了、范式清晰了、技术先进了、简单的现象早就被验证了,科学的确是这样的。但即便是最科学的物理学,一样还有大理论。连《生活大爆炸》中的谢尔顿都还在弦理论和量子物理中纠结。 我的学科病了,它的病情在某种程度上和当今社会上的一些现象一样。这个时代很有趣,媒体无孔不入,谁都可以展示个性,人人都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