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情化忆

[法] 米歇尔·布托(Michel Butor)
译本序 柳鸣九先生在主编“法国20世纪文学丛书”第四辑时向我约稿——翻译法国著名的新小说派作家米歇尔·布托(Michel Butor,1926—)的《时情化忆》。这部小说远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那种“无情节、无主要人物”的新小说派小说,它既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又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既穿插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又掺有扑朔迷离的谋杀疑案。但它有别于传统小说的是其新颖独特的形式,这些小说形式象征性强,寓意深刻,容量大,能多层次、多侧面地反映现实。总之,布托以其百科全书式的小说技巧表现他所谓的“先进的现实主义”。由于作品形式别具一格,作者遣词造句独具匠心,翻译这部小说是一场艰辛的劳作。翻译完毕,译者欲就此书的独特形式、翻译上的技术处理和作品的象征意蕴浅谈些刍荛之言,并略作评论。 首先,译者想谈谈这部小说的题目的翻译。原著作品题目是“L’ Emploi du Temps”,直译为“时间的使用”,顾名思义,时间是小说的重要因素,作者独辟蹊径,巧妙地搭配时间,使时间的安排成为这部小说最引人注目的形式。我将小说题目意译为“时情化忆”,似乎使其更有了一点文学味、一点美感。“时情化忆”与汉语“诗情画意”谐音,这部小说的“诗情画意”表现在:“诗”指布托的小说的确像一首兰波式的长长散文诗,里面的许多重复就像诗歌的“叠句”一样回旋跌宕,布托本身就是诗人,他的小说就像散文诗一样美;“情”指叙述人雅克对阿妮的“爱情”,在全书最关键的第四章“姐妹俩”中,叙述人如泣如诉地表达对阿妮姐妹俩情深意切的爱,一个个长句像他心田的涓涓细流在向阿妮哀诉衷情,他说:这部回忆录也可以说是他写给阿妮的一封情书;至于“画意”,小说用大量篇幅介绍“旧教堂里的一块彩色玻璃上的画”以及博物馆里18幅挂毯画,前者是描绘该隐诛弟的《圣经》故事,而后者是描绘忒修斯王子闯迷宫探险的希腊神话,希腊神话和《圣经》中的这两个故事是这部小说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