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独立思考

[美] 史蒂文·诺韦拉(Steven Novella)
谨献给挚友佩里·迪安杰利斯, 一位备受推崇的怀疑论者 推荐序 后真相时代的真相探究指南 汪冰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博士,心理工作者,书评人 2016年,“后真相”(post-truth)一词被牛津词典选为年度词汇,该词典给出的解释是“比起陈述客观事实,诉诸情感及个人信仰更能左右社会舆论”。如果说以前是“事实胜于雄辩”,那么现在是“雄辩胜于事实”。更让人担心的是,很多“雄辩”乔装改扮成了“事实”,假消息防不胜防。再加上,新兴媒介冲击之下,严肃媒体失势失声,随着新闻看门人一同消失的,还有对基本事实的深入调查和检核。在这个众说纷纭的时代,“失实”与“片面”已成了常态,偏激驱走了客观,情绪代替了逻辑。同时,一只看不见的大手也更青睐故事而非真相,因为前者不仅情绪化,而且容易编造和售卖,这只大手名叫资本,不停地增殖是它的本性。 曾经,人类因无知而无助;如今,我们因深陷信息洪流而无所适从。“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我能相信什么?我又该如何判断?”正是应了那句话,自由与焦虑、选择与责任从来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当不用再听命于他人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更加不知所措;拥有了对信息的选择权,甄别真伪也就成了无法回避的个人责任。从如何处理孩子发热,到投资、买房、规划人生,搜索引擎只能提供信息,却无法帮你抉择。如果你希望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如果你拒绝受人愚弄,一心想弄清真相,那么你手里的这本书应该能帮上忙。当然,作者并不会告诉你该相信些什么,该怀疑些什么,他们关心的是一个更根本的命题:你要如何判断该相信什么,该怀疑什么。如果我能给这本书起一个更容易理解的名字,那会是“万物评判指南”。 在这个新产品和新理论层出不穷的时代,这种判断力堪称一种基本的生存能力,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某广告中写道:“国外专业机构研究证明,本品中含有的……可以显著延缓衰老!”这句话其实埋藏了很多疑点。首先,所谓国外研究机构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