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注评本

(明)施耐庵 注 (清)金圣叹 评
前言 黄霖 《水浒传》这部小说是源于历史真实。据《宋史》记载,在徽宗宣和年间,宋江等“三十六人横行齐魏”,“转略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后被张叔夜设计招降。另有一些史书也记载了宋江投降后征方腊。 从南宋起,宋江的故事就在民间广泛流传,陆续出现了诸如《宋江三十六人赞》(龚开)、《大宋宣和遗事》等作品,在罗烨的《醉翁谈录》中也著录了许多水浒“小说”的名目。到了元代,出现了大批“水浒戏”,今存剧目(含元明间作)共有33种之多。它们的故事、人物与主题虽不一样,但“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寨名水浒,泊号梁山”的说法大体相同,可见宋元以来的水浒故事愈发丰富多彩,并逐步趋向统一。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了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水浒传》。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有多种说法。嘉靖间最早著录此书的高儒《百川书志》题作“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同时代郎瑛的《七修类稿》也有类似的记载。目前一般学者多从此说,认为《水浒传》是施耐庵所作,其门人罗贯中在其“的本”(即真本)的基础上又作了一定的加工。 有关施耐庵的事迹,明人除了较为一致地肯定他是杭州人外,未曾提供其他可靠的材料,现代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这本来就是个化名。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冒出施耐庵是江苏兴化、大丰人的说法,其实也没有一条可信的材料。 《水浒传》的版本相当复杂。今知有多种不同回数的版本,而从文字的详略、描写的细密来分,又有繁本与简本之别。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简本是繁本的节本,而不是由简本发展成繁本。简本一般都有平田虎、王庆两传,但文字简陋、缺乏文学性,现在只是作为研究资料来使用。繁本则有71回本、100回本、120回本3种。在繁本系统中,今知最早的是“《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高儒《百川书志》)。据晁瑮《宝文堂书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等记载,嘉靖间武定侯郭勋有家刻本100回,时称“武定板”,可惜已佚。目前存有较为完整的百回本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