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们去了巴基斯坦

杨晓 文 李英武 摄影
旅行的意义就是用现实约束想象 不是去想事情会是怎样的 而是去看它们实际上是怎样的 推荐序 走进巴基斯坦 夏雷 《北京青年》周刊主编 2018年3月,杨晓成功申请到北京市委宣传部宣传文化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我着实替他高兴。出于对我的信任,他第一时间找到我商量做什么项目。我们很快达成共识,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采访,并且选择巴基斯坦这个“一带一路”上最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国家进行深度探访式报道。 选择巴基斯坦,不仅因为该国的“一带一路”项目在沿线国家中最为抢眼,而且中巴两国是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传统友谊和共同利益的驱动下,双边关系成为世界上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典范。而从我感兴趣的历史角度去观察,中国与巴基斯坦有着2000多年的联系,巴基斯坦可以说是中国开始对外交往的起点。 公元前139年,为了抗击匈奴,西汉将军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凿空”西域。他希望能连横大月氏人——原先生活在中国甘肃地区,却因为匈奴的入侵而被迫迁徙到如今巴基斯坦、阿富汗一带。大月氏部落首领虽与匈奴有世仇,但他们已经在他乡安顿下来,因而拒绝了张骞的提议。西去东归,历经13年,张骞九死一生,虽合纵连横不成,但也没有空手而归——他不仅让汉武帝了解到中国西边的世界,了解到西方也有与中华文明相媲美的印度文明和波斯文明,还让汉武帝了解到遥远的西方居然有一个强大的帝国“大秦”(古罗马),张骞更从巴基斯坦、西域等地带回了在中原大地闻所未闻的蔬菜、水果种子。可以说,“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从此,“丝绸之路”逐渐形成,中国人与生活在包括巴基斯坦、阿富汗、波斯的人们往来其间,展开频繁的商业活动,影响深远。时至今日,我们汉语词汇中带“西”的(如西瓜、西红柿等)、带“胡”的(如胡萝卜、胡椒等)蔬菜、水果和香料,几乎都是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 张骞之后200年,大月氏人的贵霜部落逐渐强大,他们定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