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恶的距离

吕莳媛 公共电视
故事简介 两年前一场无差别杀人事件中,凶手李晓明造成九人死亡,数十人受伤,台湾“最高法院”宣判其死刑定谳。 身为“品味新闻台”编辑主管的宋乔安,她的儿子正是这起事件的罹难者。乔安与丈夫本因工作理念不同渐行渐远,更因儿子离开后水火不容,准备诉请离婚。白天她是新闻台厉声火爆的主管,晚上则是无法走入儿子房间、以酒精麻痹身心的可怜母亲……当女儿的行为日渐失序,加上凶手李晓明的妹妹因缘际会进入公司,成了自己的下属,她与丈夫刘昭国,终究被逼着直视整起事件和新痕旧创不断的人生。 与此同时,李晓明的辩护律师王赦,在死刑定谳之后仍想要了解其犯罪动机,被受害者家属泼粪、遭骂“人渣律师”,连家人都无法体谅。锲而不舍的他,开启了众人命运联结…… 导读推荐1  通往地狱之路,常由自命良善的人所铺成  作家/影评人 马欣 图片 《我们与恶的距离》要说的不是如何分辨善恶,而是如果不睁开眼睛看清楚这个世界,人将无从善也无从恶。 记得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说过:“一味地‘排除恶’,恐会引来更大的恶。”毕竟排除恶是方便的,因为最早帮助我们社会化的常是童话,但它也会误导我们对善恶的标准。童话通常引导我们生来是一个主角,这幸运的本位让我们看事情充满盲点。 许多童话中“主角”的明证是他对善恶一无所知,无论是灰姑娘或是小红帽等,仿佛对“恶”的无知是我们以为“好”的正统性。这类建构出自恋视角的故事,使得我们对恶很容易呈现歇斯底里的反应,我们经年累月的受害者情结也开始产生,以为那是自我纯洁的象征。善恶说穿了,在没有好的教育基础下,在当代无疑是各种自恋形式的裹脚布。 对加害者丢石头,更能成全自己的自恋 当我们论述善恶时,只要意识到有人在观看,我们就有种亟欲表态的冲动,像猴子当街表演一样,没有比“对加害者丢石头”这件事更能满足自己的自恋感。这是《我们与恶的距离》剧本书里的众生相。 里面的多数角色,都有着“跟人群向恶人丢个…